


近期,“中国的垃圾不够烧了” 话题频频冲上社交媒体热搜。从过去的 “垃圾围城” 到如今的 “垃圾不够烧”,这一转变是否属实?背后原因是什么?垃圾焚烧产业又该如何破局?央视新闻中国之声对此展开采访,梳理核心信息如下。

一、“垃圾不够烧” 确有其事:部分焚烧厂产能闲置
陕西西咸新区北控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科军透露,其所在的垃圾焚烧厂设计日处理能力 3000 吨、年处理 100 万吨,但自 2021 年起,实际日进厂量仅约 2000 吨,年处理量 80 万吨,长期处于 “吃不饱” 状态。
生态环境部《2024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 26236.62 万吨,无害化处理能力 115.55 万吨 / 日,无害化处理量 26198.58 万吨 —— 绝大多数垃圾已实现无害化处理,但焚烧厂运转仍存闲置。
二、从 “围城” 到 “荒缺”:核心原因是焚烧产业扩张过快
1. 并非垃圾总量减少
我国城镇地区生活垃圾清运量呈 “波动中小幅上升” 趋势:2019 年 3.11 亿吨、2020 年 3.03 亿吨、2021 年 3.17 亿吨、2022 年 3.11 亿吨、2023 年 3.22 亿吨,“垃圾总量减少并非‘不够烧’的主因”。
2. 焚烧产能扩张远超垃圾增量
与清运量不同,垃圾焚烧实际处理量近年大幅提升:2019 年 1.35 亿吨、2020 年 1.63 亿吨、2021 年 2.08 亿吨、2022 年 2.32 亿吨、2023 年 2.52 亿吨。
生态环境部 2023 年数据显示,全国共有 926 家垃圾焚烧厂、2029 台焚烧炉,日处理能力超 110 万吨 / 日,占全球总处理能力的 60% 左右,规模远超欧美日总和 —— 焚烧产业快速扩张才是 “垃圾饥饿” 的核心原因。
3. 多重因素加剧供需失衡
特许经营模式推动项目提速
垃圾焚烧项目多采用特许经营模式,地方政府无需立即支付大额款项,项目落地速度快,易出现 “过度发展”;规划与现实脱节
部分城市按户籍人口规划焚烧产能,但实际常住人口更少;地方为降低垃圾外运成本倾向自建焚烧厂,缺乏跨区域协调;县镇供给不足
部分县镇垃圾收集率低、仍习惯填埋处理,进一步减少可焚烧垃圾量。
三、技术国际领先:焚烧已成主流处理方式
1. 处理方式迭代:从填埋到焚烧主导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据显示,2005 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占比 85.2%、焚烧仅 9.8%;到 2023 年,填埋占比降至 7.5%,焚烧占比升至 82.5%,成为主流处理方式。
焚烧相比填埋有三大优势:减量化(1 吨垃圾焚烧后重量降至 25%,22% 炉渣可作建筑材料)、资源化(每吨垃圾可发 400 多度上网电,蒸汽可对外供热)、无害化(大幅降低环境污染)。
2. 技术创新与海外输出
国内焚烧技术持续突破,例如西咸北控自主研发的自动化燃烧控制系统,可根据垃圾成分自动调节炉排速度和风量,热效率稳定在 85% 以上,每年多发电 1500 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省标煤 1220 吨)。
技术优势也推动海外布局:E20 研究院不完全统计,中国环保企业海外焚烧项目(建成、在建、签约)规模超 5 万吨 / 日,截至 2025 年 5 月共 79 个项目,覆盖亚洲、非洲、欧洲等六大洲,尤其在东南亚地区,因对高含水率湿垃圾的适应能力,形成性价比优势。
四、破局 “垃圾饥饿”:多路径探索出路
1. 下沉县域市场
2022 年底至 2023 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多部委发文,推动 “垃圾焚烧下县城”,挖掘县域垃圾处理需求,弥补城市垃圾供给不足。
2. 扩大处理品类
部分焚烧厂已拓展处理范围,将园林绿化垃圾、市政污泥、豁免类医疗废物等纳入处理清单,例如其所在企业目前每日处理数百吨污泥,缓解 “原料短缺”。
3. 转型能源服务
焚烧厂正从 “垃圾处理” 向 “能源供给” 转型:一方面将发电转向生产蒸汽,供工业或居民供暖,提升收益;另一方面对接云计算等高耗电用户,优化能源利用效率。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也为焚烧厂能源消纳提供政策支持。
未来,垃圾焚烧厂或进一步嵌入城市水、电、气等能源网络,从 “环境处理者” 转型为 “城市服务提供商”,重构城市软设施产业价值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