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会议论坛 > 正文

20 万吨碳换 2 万吨油!京津冀最大 CCUS 项目,让老油田 “点碳成金”

发布日期:2025/09/19

在华北平原深处,一场 “变废为宝” 的绿色变革正在上演 —— 华北油田八里西潜山 CCUS 先导试验基地里,原本是工业废气的二氧化碳,正以每小时 25 吨的速度被注入地下,不仅实现了碳封存,还成了 “采油助手”。截至 2025 年 8 月,这个京津冀地区规模最大的碳驱油碳埋存项目,已累计注入二氧化碳 25.5 万吨,累计增油 2.5 万吨,为老油田绿色转型划出了清晰路径。


一、老油藏的困境:40 年开发,常规手段 “榨不出油”

华北油田八里西潜山油藏,曾是油田的 “主力选手”,但经过 40 余年开采,早已进入 “特高含水开发后期”—— 地层里的剩余油,大多藏在潜山高部位的裂缝和水驱后的岩块中,像 “沉睡的资源”,常规注水开发根本 “够不着”。

更棘手的是,国内外类似老油藏的 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成功经验少之又少,没有现成的技术方案可抄。为了盘活这部分 “难动用资源”,华北油田从 2021 年启动可行性研究,2022 年 11 月正式注气,还把这个项目列为中国石油 “四大六小” CCUS 重点工程,决心啃下这块 “硬骨头”。

二、技术破局:全产业链创新,驱油效率提 20%

要让二氧化碳 “听话” 地驱油又封存,靠的是一整套技术创新。华北油田没有零散攻关,而是直接搭建了 “捕集 - 管输 - 埋存 - 驱油” 的全产业链技术体系,精准破解老油藏难题:

1. 注气模式创新:“腰注顶采” 让油 “跑不脱”

针对潜山油藏的特殊结构,技术团队摸索出 “腰注顶采”“单井吞吐” 两种创新注气模式 —— 简单说,就是在油藏 “腰部” 注入二氧化碳,从 “顶部” 采油,让二氧化碳像 “推手” 一样,把岩缝里的油挤出来。这套模式下来,驱油效率比常规注气重力驱提高了 20%,让原本 “躺平” 的剩余油乖乖 “听话”。

2. 核心技术攻关:参数优化 + 机理研究双管齐下

团队没停留在 “试错”,而是深入研究二氧化碳在地下的 “行为”—— 比如混相重力驱与埋存机理,还反复优化注采参数、做埋存模拟,最终形成了以 “立体井网、变速注气” 为核心的技术方案,确保二氧化碳既能高效驱油,又能稳定封存在地下,不泄露。

3. 地面工程闭环:21 公里管道实现 “注 - 采 - 回” 循环

光有地下技术还不够,地面配套也得跟上。项目新建了 1 座地面先导试验站、1 座计量站,铺设了 21 公里的注气和集输管道,形成了 “注入二氧化碳 - 驱油采出 - 后续处理” 的全周期循环,让整个流程可控、可追溯。

三、双重惊喜:增油 300 万吨 + 埋碳 800 万吨,环保经济双赢

CCUS 技术带来的不是 “单赢”,而是 “增油” 与 “减碳” 的双重收益,让老油田既 “产金” 又 “变绿”:

1. 经济收益:老油田 “焕发第二春”

按方案设计,整个项目周期内,能累计增油超 300 万吨,把油藏采收率提高 27%—— 对开发 40 年的老油田来说,这相当于 “重新发现” 了一座小型油田,直接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

2. 环保收益:800 万吨碳封存 = 种 7000 万棵树

在减碳端,项目全周期可实现碳埋存 800 余万吨,减排效果相当于种下 7000 万棵树。截至 2025 年 6 月,仅八里西项目就已注入二氧化碳超 20 万吨;而华北油田的另一重要基地 —— 巴彦油田 CCUS 项目,还创下了国内液态二氧化碳 “注入最深”“注入剖面最深” 等纪录,2025 年以来 3 个先导试验区注气量已突破 7 万吨,形成了 “多点开花” 的减碳格局。

更关键的是,项目所在地周边有钢铁、化工产业集群,这些企业的工业碳排放,正好能成为 CCUS 项目的 “碳源”,形成 “碳捕集 - 封存 - 驱油” 的协同效应 —— 既解决了工业减排难题,又给采油提供了 “原料”,一举两得。

四、未来可期:技术推广,让更多老油田 “绿色转身”

八里西潜山项目的成功,不是 “个案”,而是老油田转型的 “样板”。华北油田计划接下来把这套 CCUS 技术,推广到冀中地区的中小潜山群和低渗透砂岩油藏,让更多 “沉睡” 的老油藏,通过 “点碳成金” 实现绿色重生。

对整个石油石化行业来说,这个项目也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传统能源不是 “绿色转型的对立面”,通过与 CCUS 等绿色技术融合,老油田也能成为 “双碳” 目标的助力者。从 “黑色石油” 到 “绿色发展”,这场发生在华北平原地下的变革,正在书写传统能源转型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