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佛山市生态环境部门针对凹版印刷、涂料油墨等 VOCs(挥发性有机物)重点行业,汇总了高效治理评估验收中发现的突出问题 —— 不少企业因选错工艺、信错第三方,导致治污不达标、成本白扔。今天就结合 11 个带实测数据的典型案例,手把手教企业避坑,避免 “走弯路”!
一、先搞清楚背景:为啥要重点关注 VOCs 治理?
去年以来,佛山持续加码 VOCs 重点行业污染防治,2023 年就给企业发过《VOCs 高效治理服务提醒函》,从 “认知产排、选对技术、找对第三方、抓安全”4 个维度做过系统指导。但仍有企业踩坑:要么盲目选低价工艺,要么轻信无资质第三方,最后设施不达标、验收过不了,还得重复投入,损失不小。
这次曝光的 “3 类问题 + 11 个案例”,就是为了帮企业精准避坑 —— 毕竟 VOCs 治理要满足 “排放稳定达标 + 去除效率≥80%” 双重要求,可不是随便选个设施就行。

二、3 类高频坑 + 11 个案例,每个都带实测数据
(一)第一坑:治理工艺选不对,再贵也白搭
核心问题:没根据废气浓度、成分选工艺,导致达标难、能耗高、设施坏得快。
案例 1-2:选沸石固定床吸附,半小时就饱和
案例 1:某印刷公司(1 台 10 色凹印机)用 “沸石固定床 + CO 催化燃烧”(2 万风量,38 万),实测数据打脸:
第一次(风机开 50%):处理前 690mg/m³,处理后 446mg/m³,去除率仅 35%;
半小时后(风机开满):处理前 216mg/m³,处理后 220mg/m³,去除率 0!
原因:沸石固定床吸附容量小,高浓度废气很快饱和,来不及脱附。
案例 2:某印刷公司(2 台 8 色凹印机)用同款工艺(4 万风量,116 万),实测总 VOCs 处理前 144mg/m³、处理后 176mg/m³,去除率 0。
原因:第三方误导,选了不适用的低效率工艺。
案例 3-4:活性炭吸附扛不住高浓度废气
案例 3
某塑料包装公司(3 台凹印机)用 “活性炭吸附 + CO 催化燃烧”,实测处理前 1517mg/m³、处理后 845mg/m³,去除率仅 44%,严重超标。案例 4
某胶袋公司(2 台凹印机)用同款工艺(2 万风量,23 万),非甲烷总烃去除率 56%、总 VOCs 去除率 63%,都没到 80% 的硬指标。
原因:单纯图便宜,活性炭吸附效率低,高浓度废气很快饱和。
案例 5:瞒报原辅材料,工艺 “扛不住” 高浓度
某彩印公司(3 台凹印机)瞒报原辅材料用量,第三方按低浓度选了 “沸石转轮 + CO 催化燃烧”,结果实测:
处理前非甲烷总烃 1312mg/m³,转轮后 654mg/m³,CO 炉燃烧后居然飙到 4499mg/m³!总 VOCs 排放超 2320mg/m³。
原因:高浓度废气远超 CO 炉负荷,热解不彻底,大分子变小分子,污染更严重;且没分类收集高低浓度废气。
案例 6:低浓度废气直送 RTO,每月多花 10 万燃气费
某环保包装公司(多台印刷机)没浓缩就用 “RTO 蓄热式焚烧”(3 万风量,210 万),实测处理前非甲烷总烃仅 71-140mg/m³,远低于 RTO 适宜浓度(约 2000mg/m³),只能靠大量天然气助燃,每月燃气费超 10 万。
原因:企业不懂技术,第三方忽悠,工程粗制滥造。
(二)第二坑:第三方偷工减料,设施成 “摆设”
核心问题:第三方没经验、不诚信,设计施工差,甚至出虚假报告,导致设施没用还危险。
案例 7:脱附温度不够,去除率为零
某塑料制品公司(1 台 5 色印刷机)用 “沸石转轮 + CO 催化燃烧”(2 万风量,88 万),实测仅开 20% 负荷:
处理前非甲烷总烃 289-294mg/m³,处理后 297-301mg/m³,去除率 0。
查工况:脱附温度仅 124℃(规范要求 180-220℃),转轮饱和后无法脱附,等于没处理。
原因:第三方设计施工差,关键参数不达标。
案例 8:设计不合理,甲烷烧不充分
某彩印公司(2 台印刷机 + 2 台复合机)用 “减风增浓 + CO 催化燃烧”(3 万风量,157 万),实测:
非甲烷总烃处理前 849mg/m³、处理后 437mg/m³,VOCs 处理前 459mg/m³、处理后 257mg/m³,去除率都不足 45%;且处理后甲烷从 1.06mg/m³ 飙到 27.2mg/m³,天然气没烧透。
原因:第三方业务不精,设计施工没按规范来。
案例 9:施工粗糙,废气泄漏超 1200mg/m³
某包装公司的 CO 焚烧炉与管道阀门法兰处泄漏,实测两侧 VOCs 浓度分别达 654mg/m³、1214mg/m³,无组织排放严重。
原因:施工质量差,“跑冒滴漏” 没解决。
案例 10:第三方出虚假检测报告
某塑料制品公司(2 台印刷机)用 “沸石转轮 + CO 催化燃烧”,企业提供的报告显示:VOCs 处理前 21.9mg/m³、处理后 2.64mg/m³,看似达标;但生态环境部门实测:处理前 229mg/m³、处理后 156mg/m³,差距巨大!
原因:第三方靠虚假报告蒙混过关,企业被 “忽悠”。
案例 11:“黑中介” 介绍的设施,40 万投入 + 2 万 / 月运维,仍超标
某材料公司通过 “黑中介” 找的第三方,花 40 万建催化燃烧设施,每月还得花 2 万天然气费,实测:
处理前 VOCs143mg/m³,处理后 89mg/m³(排放口还不规范,有稀释嫌疑),既超标又没达到 80% 去除率。
原因:中介牵线的第三方没资质,设施粗制滥造。
(三)第三坑:排污口不规范,监测都没法做
不少企业没按规范设排污口和采样平台:
- 采样平台高于 2 米,没装钢制斜梯 / Z 字梯,监测仪器运不上去(只用直梯)。
这不仅影响监测结果,还可能因 “排污口不规范” 被处罚,相当于治理做得再好也白搭。
三、企业避坑指南:记住这 3 点
选对工艺
高浓度废气(超 1200mg/m³)选 “沸石转轮 + RTO”,中低浓度选 “沸石转轮 + CO”,别用活性炭 / 沸石固定床等非高效工艺;务必如实提供原辅材料用量,分类收集高低浓度废气。找对第三方
优先选有行业经验、成功案例的单位,别贪低价;签订合同前核查资质,明确工程质量和验收标准。规范排污口
严格按《排污口规范化整治技术要求》设排放口和采样平台,避免 “监测难” 问题。
这些案例和提醒,本质是帮企业少走弯路 ——VOCs 治理不是 “装样子”,选对方法、找对人,才能既达标又省钱,避免重复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