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会议论坛 > 正文

1500 亿 “欠条” 压顶!环保企业集体打响 “讨债战”:胜诉率超 50%,却仍有人赢了官司拿不到钱

发布日期:2025/09/10

2025 年上半年,全国法院的一纸案件统计数据,撕开了多个行业的资金困局 —— 民商事一审案件同比飙升近 40%,总量突破 1237 万件。其中,应收账款纠纷占比超 80% ,成为驱动案件激增的核心推手。而在这股 “讨债潮” 中,环保行业的处境尤为刺眼:115 家环境上市公司手握 1562.6 亿 “欠条”,平均每家扛着 13.57 亿待收款,越来越多企业选择把政府、国企等客户告上法庭,一场关乎生存的 “清收战” 已然打响。

一、千亿应收账款悬顶:上市环企扛重压,中小微陷 “生死局”

翻开 2025 年中期环保行业的资产负债表,一个数据格外扎眼:A 股 115 家环境上市公司,合计应收账款达 1562.6 亿元,平均每家待回收款项约 13.57 亿元 —— 这一数字与 2024 年末的 13.6 亿元基本持平,意味着行业资金沉淀的困境毫无缓解迹象

对环保企业而言,这笔钱不是 “纸面利润”,而是真金白银的运营成本。绝大多数环企都在 “自掏腰包” 为公共环境服务 “垫资”:建污水处理厂、搞垃圾清运、做生态修复,本应及时到账的服务费、补贴款,却成了长期拖欠的 “欠条”。

从头部企业的情况来看,应收账款的 “包袱” 尤为沉重:

  • 碧水源

    以 123.789 亿元的应收账款居首,相当于不少中小环企的全年营收;
  • 瀚蓝环境

    紧随其后,约 73.09 亿元(其中因粤丰环保并表新增 26.26 亿元);
  • 盈峰环境

    以 63.72 亿元位列第三;
  • 排名前十的环企中,有 8 家的应收账款较去年进一步增长。

更关键的是,这些 “欠条” 的主要债主是地方政府及国有企业。以圣元环保为例,2024 年末其应收账款账面余额超 15.84 亿元,占归母净资产的 43.15%,其中大部分是未到账的国家补贴和地方财政欠款。即便公司专门组建 “催收专项小组”,2025 年中期应收账款仍有 14.15 亿元 —— 压在账上的钱,本可以用来发工资、还银行贷款、投新项目。

而这还只是上市公司的 “冰山一角”。对数量更庞大的中小微环保企业来说,应收账款不是 “压力”,而是 “生死线”:没钱付供应商货款、员工工资发不出来、银行贷款到期还不上,账户被冻结成了常态。更糟的是,这种压力正沿着产业链向下传导,最下游的施工队、设备经销商,成了这场 “无声讨债战” 里最直接的受害者。

二、从 “忍气吞声” 到 “主动亮剑”:环保行业掀 “诉讼潮”,胜诉率超 50% 却藏隐忧

“协商没用,只能打官司。” 这成了不少环保企业的无奈选择。过去,碍于与政府、国企的合作关系,环企往往 “忍气吞声”,如今面对生存压力,越来越多企业选择走进法庭 —— 这场转变,标志着环保行业清收策略的彻底调整。

从中国裁判文书网的数据来看,环企的 “讨债胜率” 正在显著提升:2024 年环保企业起诉政府的案件胜诉率,从 2020 年的 29% 飙升至 58%。超过一半的胜诉率,似乎给了环企更多底气,但现实远比数据更复杂:赢了官司,不代表能拿到钱

一家环保公司的财务总监曾向行业媒体透露:“我们起诉过某地住建局,官司赢了,也申请了强制执行,甚至把住建局局长列为失信人,但最后还是差几万块没要回来,这笔钱只能做坏账处理。” 胜诉≠回款,成了环保企业 “讨债战” 中最扎心的现实。

即便如此,2025 年以来,环企因应收账款起诉的案例仍接连不断,部分案件也传来了阶段性好消息:

【案例 1】重庆康达诉县政府:5.7 亿索赔背后的 “生存危机”

2025 年 5 月,重庆康达的全资子公司临颍康达,将某地县政府、县住建局、县城管局 3 家单位告上法庭,索赔约 5.7 亿元损失。起因是当地长期拖欠污水处理费,导致临颍康达陷入绝境:银行催债、员工欠薪、供应商起诉、账户轮番被冻结,日常生产经营完全停摆。目前法院已立案,县政府最终决定对临颍康达污水处理厂进行回购,算是给了企业一条 “退路”。

【案例 2】金达莱诉地方政府:追讨 4080 万兜底补偿款

江西金达莱近期公告,其控股子公司万安县金源水业,因当地县政府拖欠污水处理厂兜底补偿款,已提起诉讼。金源水业的诉求很明确:要求县政府支付 2019-2024 年的兜底补偿款 2941 万元,以及 1139 万元利息,合计 4080 万元。目前法院已受理此案,后续回款情况仍待观察。

【案例 3】聚光科技诉生态环境局:357 万服务费 “一分不能少”

因地方生态环境局未按时足额支付服务费,聚光科技直接 “亮剑”。法院审理后判决:被告需向聚光科技支付服务费 357.05 万元,并支付从应付之日起至实际付清之日的利息 —— 这是为数不多 “胜诉即明确回款责任” 的案例,给中小环企提了气。

【案例 4】浙江卓锦环保诉地方国资:调解后约定年底付质保金

浙江卓锦环保与某地方国资公司因工程合同纠纷起诉,最终在法院调解下达成一致:该国资公司需在 2025 年 12 月 31 日前,向浙江卓锦支付 186.77 万元工程质量保证金。虽然回款时间延后,但至少有了明确约定。

【案例 5】万德斯诉区城管局:和解后仍有 1169 万未到账

2024 年 8 月,万德斯因某地城管局拖欠垃圾渗滤液处理费起诉,双方达成和解,城管局承诺分期支付。但到了 2025 年初,万德斯申请强制执行时发现,仍有 1169 万欠款未到账 ——“和解” 并未解决根本问题,企业讨债之路依旧漫长。

三、行业困局待解:公共环境服务 “垫资模式” 何时休?

环保行业的 “讨债战”,本质上是一场 “用企业资金补贴公共服务” 的无奈博弈。环企承担着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公益性项目,本应通过及时回款维持运营,但长期拖欠的应收账款,正在透支行业的活力:头部企业不敢轻易扩产,中小微企业面临倒闭风险,下游从业者收入无保障。

尽管越来越多企业选择用法律武器维权,胜诉率也在提升,但 “执行难” 仍是绕不开的坎。如何让 “胜诉” 真正转化为 “回款”,如何破解地方政府、国企的支付困境,如何调整公共环境项目的资金结算模式 —— 这些问题,不仅关乎环保企业的生存,更关乎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长期可持续性。

1500 亿 “欠条” 压顶的背后,是环保行业的集体焦虑,也是对行业健康发展的迫切呼唤。这场 “讨债战”,不该只是企业的 “单打独斗”,更需要多方合力,为环保行业松绑,让企业能安心投入到生态保护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