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会议论坛 > 正文

10 亿 / 城!“美丽蓝天” 项目申报启动,PM2.5 硬指标卡关

发布日期:2025/09/03

近期,各地正紧锣密鼓筹备中央大气专项资金 “美丽蓝天” 项目申报。这一被业内称为 “最硬核” 的大气治理政策,以地级市为单位申报,单个城市最高可获 10 亿资金支持,但考核指标直指 “PM2.5 下降 2 微克”,结果导向的规则让地方和企业都不敢松懈。


一、项目核心规则:钱给够,但结果说了算

“美丽蓝天” 项目是 2026 年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调整后的重点支持方向。与以往政策相比,核心变化集中在三点:

  • 资金规模

    按地级市申报,中央补助 6-10 亿元 / 城,资金向 “能出实效” 的项目倾斜;
  • 申报主体

    从过去以企业为单位申报,改为市级政府统筹申报,压实地方主责;
  • 考核硬指标

    绩效目标明确 —— 项目实施后,当地 PM2.5 浓度需下降 2 微克,“只看结果,不看过程”。

政策明确 “地方主责、中央补助”,若未达标或申报失败,城市可能错失全部中央大气资金,后续环保工作将依赖地方财政,压力陡增。

二、申报材料有多严?300 页总报告 + 上百分项方案是标配

虽生态环境部尚未发布官方编制指南,但参考 “美丽河湖” 等同类项目,“美丽蓝天” 申报材料需体现 “系统性、精准性”:

  • 总体可研报告(不少于 300 页):
    需详述城市大气现状(地形、气象、污染源核算等)、拟实施项目(工业 / 移动源 / 生活源治理、监测能力建设等)、减排效果测算(需论证如何实现 “降 2 微克”)、资金来源及保障体系,缺一不可。

  • 分项可研报告(超 100 项):
    涵盖监测能力建设、移动源管理、餐饮油烟治理、扬尘管控、锅炉改造、VOCs 治理等细分领域,每个项目需附初步设计,单份报告不少于 50 页,需说清 “为何花这笔钱、能减多少排”。

业内人士提醒,过去部分项目存在报告质量低、减排核算错误等问题,甚至出现 “劣质设备应付验收” 的情况,而此次政策明确 “低效项目直接卡关”,报告质量和实际减排能力成关键。

三、地方与企业:机遇与压力并存

对地方政府而言,“美丽蓝天” 项目是治污的 “强心针”,但也倒逼其从 “花钱” 转向 “花好钱”:需统筹筛选真正能减排的项目,避免资金闲置或浪费。

对环保企业来说,若未能提前跟进地方需求、布局合规且高效的治理技术(如高效 VOCs 治理、智能扬尘监控等),可能错失整座城市的项目机会。

“不管用什么方法,能让 PM2.5 降下来就是好方案。” 这一政策直指治污痛点,拒绝 “纸上谈兵”。随着申报启动,一场围绕 “实效” 的大气治理竞速赛已悄然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