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产业新闻 > 正文

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向社会公开征求《济南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2025—2035年)》意见的公告

发布日期:2025/09/23


进行中 征集时间: 2025-09-12 至 2025-10-11 来源:山东省自然资源厅

  • 意见征集公告

  • 为贯彻落实《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确定的“培育有全国影响力的济南都市圈”目标任务,山东省自然资源厅组织编制了《济南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2025—2035年)》,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时间自2025年9月12日—10月11日。如有修改意见或建议,请以书面形式将修改内容、修改理由,以及意见提出人真实姓名、所在单位和联系电话等个人信息通过以下方式反馈。

  • 邮寄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东路114号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规划处(请在信封上标注“济南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意见建议”字样),邮编:250014。传真:0531-51791134。电子邮箱:kjghzb@shandong.cn。

  • 附件:《济南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2025—2035年)》征求意见稿


  • 起草说明

一、规划编制背景和过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构建布局合理的现代化城市体系。省自然资源厅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组织编制了《济南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2025—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编制深入落实《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等上位国土空间规划,充分衔接《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2024—2030年)》等相关规划,多次与省有关部门和都市圈各市对接,系统分析济南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规划范围、框架思路和规划策略,于2024年12月形成《规划》成果。今年以来,按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新部署新要求,以及省委、省政府推进济南、青岛都市圈联动发展协同开放工作安排,持续深化完善《规划》内容,6月通过专家评审论证,8月再次征求省有关部门、都市圈6市政府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形成《规划》(征求意见稿)。

二、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分为4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规划基础。《规划》充分衔接《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2024—2030年)》,确定规划范围为济南、淄博、泰安、德州、聊城、滨州等6市25县(市、区)。通过全面把握区域特点,精准识别现状问题,综合研判机遇挑战,为科学确定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和空间战略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为目标定位。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提出济南都市圈发展定位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区,全国动能转换引领区,黄河流域重要增长极,齐鲁文化融合创新高地,到2035年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区域带动力和创新引领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第三部分为总体格局。共筑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整体构建“一心两轴、一屏一带、多板块”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总体格局。

强化“一心两轴”发展引领,提升济南中心城市在都市圈中的核心引领作用;构建以济淄科创制造走廊为主要载体的东西向发展轴和以京沪通道为主要载体的南北向发展轴。

锚固“一屏一带”生态本底,以泰山、徂徕山、济南南部山区等重要生态空间为依托,系统构建鲁中区域生态屏障;强化沿黄生态带保育,整合优化沿线生态空间,打造复合型生态廊道。

推动“多板块”协同合作,以济淄、济泰、济齐、钢城—新泰、东阿—平阴—肥城5个跨界板块为重点,引导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合力建设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引领示范地区。

第四部分为重点内容。围绕以下6个方面,提出规划举措。

一是共育创新协同现代产业空间。打造都市圈“十”字科创走廊,培育创新要素集聚载体;统筹重大生产力布局,高质量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集群;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挖掘存量空间潜力,促进产业用地集约高效。

二是共营山河交融人文魅力空间。构建都市圈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落实历史文化保护要求;加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联合培育“山水”文化、“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精品旅游线路,建设高品质文化旅游目的地。

三是共保山清水秀蓝绿生态空间。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整合森林、湿地等生态空间,构建“一屏、一带、多廊、多点”的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实施沿黄生态环境治理、泰沂山脉综合治理和重要生态斑块修复治理,有序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四是共建高效畅达综合交通体系。优化交通网络,完善“米”字型“高速—城际”铁路格局,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圈;优化高速公路网络,完善国省道网络,构建都市圈城际公路“一张网”;发挥空港与陆港组合优势,积极构建一体化的多式联运体系。

五是共构安全韧性综合支撑体系。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同城同网,实施综合防灾体系联防联治,支持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

六是共织多层次区域协同开放网络。加强统筹衔接,提升与京津冀、长三角协同发展水平,主动融入黄河流域发展格局;推动济青“双圈”联动发展,共塑协同开放新格局;打造5个跨界融合示范区。

第五部分是实施保障。落实规划主体责任,健全实施机制,制订近期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